中国将研发支出计入GDP核算 学者:不会影响对经济形势的判断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的统计部门正通过改善衡量经济增长指标的方法,从而更精准地反映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表现。
7月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关于改革研发支出核算方法、修订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的公告。经过修订之后,2015年GDP增加8798亿元,增幅为1.3%。不过,修订后2015年的GDP增速仍为6.9%。
“由于各年总量都有扩大,此次改革对GDP增速影响非常有限。从近十年的数据来看,GDP增速年均提高 0.06个百分点。其中,2015年提高0.04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核算司司长程子林说。
值得注意的是,实施研发支出核算方法改革后,中国的产业结构会有所变化。特别是由于工业是中国研发的主力和研发成果的主要应用领域,第二产业在GDP中占比会略有提高。
程子林表示,改革后,GDP最终使用也相应发生变化。总量变化规律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略有增加,政府消费支出略有减少,净出口额保持不变。比如,2015年政府消费支出减少766亿元,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加9564亿元。
在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钟鸿钧看来,中国的研发支出核算改革有很强的现实考量。
“尽管高层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但传统的核算方法对研发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反映的不够充分。”他在接受本站新闻采访时指出。
他表示,新的核算方法能将为所有者带来经济利益的研发支出由原来作为中间消耗,修订作为固定资本形成,体现了研发成果所具有的固定资产的本质属性。“调整的目的是为了鼓励研发投入,这在当前鼓励创新的环境下对企业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对本站新闻说:“在尝试通过引入研发指标核算GDP的这件事上,中国已经落后于包括美国在内的主要发达经济体,这凸显了改革的紧迫性。
2009年,联合国等五大国际组织联合颁布了新的国民经济核算国际标准——《国民账户体系2008》 (2008年SNA),研发(R&D)支出核算方法调整是新国际标准的重要修订内容之一。
按照2008年SNA修订的核算方法,将能够为所有者带来经济利益的研发支出作为固定资本行程处理,由此影响到增加值等指标的核算。
该标准出台后,澳大利亚率先实施了调整。随后,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纷纷响应,调整了研发支出核算方法,并相应对各自国家的GDP总量和增速进行了调整。
程子林指出,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客观上要求我们尽快实施新国际标准,以提高核算数据的国际可比性。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信息显示,这次推出的研发支出核算方法改革,暂在国家层面实施。统计局正在积极开展地区层面研发支出核算方法改革问题研究。
“在地区层面实施研发支出核算方法改革,有的基础数据还不够支撑,难度较大,因此还需要一定的准备时间。”程子林称。
此前,7月2日,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在“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上对传统的GDP核算方法表达了异议。他指出,互联网分享经济等“新经济”,数字化经济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也产生了大量非货币交易,这对GDP的核算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新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1996年的美国《商业周刊》。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当前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
许宪春在2日的论坛上称,以分享经济为例,传统的生产统计以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户为主要调查对象,但分享经济、分享住房、分享汽车、分享车位、参与者大多是居民个人,因此传统的统计调查方法很难完整采集到相应的生产数据。
“现行GDP核算居民购买的轿车属于消费品。但是如果居民将轿车分享出去获得租金收入,这些轿车实际上发挥了固定资产的作用,从而属于投资品,这种模糊性会对GDP核算将这些轿车作为消费品处理还是作为投资品处理带来很多障碍 ”许宪春说。
本站新闻记者查询发现,目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数字是用生产法来计算,即农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汇总得出的。其数据依据是规模以上企业的直报数据,规模以下企业则采取调查估算数据。
钟鸿钧指出,随着分享经济的发展,任何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销售产品或提供相关服务,但这部分人没有直接进入生产法所统计的GDP核算中。
在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陈波看来,统计局试图为GDP的核定引入新方法和标准正是与时俱进的表现。
“中国的GDP从2012年前的8%以上到现在的6.5%左右,下滑的速度比较明显,按道理应该看到大范围的失业,但从每个城市的工资水平来看,(工资)并没有降低,失业率也还稳定,主要原因是一些在传统产业被淘汰的劳动力被新兴产业,尤其是以虚拟经济为主的服务业吸纳了”他在接受本站新闻采访时表示。
叶青也表示,这些涉及到互联网的行业并没有完全被纳目前入官方的统计体系中,这就导致了实际数据和官方给出的数据可能出现偏差。叶青将这称为是统计的“洼地”。
许宪春认为,“新经济”的持续快速成长对中国传统经济下滑影响发挥重要的对冲作用,减少了中国国民经济下行压力,可以预期,新经济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必然产生更加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同时透露,国家正在制定“三新”经济专项统计制度,研究制定“三新”(新兴产业、新型业态、新商业模式)经济增加值核算方法,建立健全与新经济相关的统计分类标准。
例如,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高技术产业分类标准,正在修订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标准,这将比较全面地反映新经济活动。
然而,不到一年时间里中国第二次修改GDP核算方式,有海外投资者对数据的准确性表示怀疑。国家统计局去年9月曾宣布,为了进一步与国际标准接轨,中国将开始采用分季方式来核算季度GDP数据,而不再使用累计核算方式。
但钟鸿钧认为,外界的怀疑并不成立。他在采访中对本站新闻指出,修订GDP核算体系并不会增加经济增长,也不会影响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 虽然基数增加了,但增速是不变的,因为分子和分母都在同时扩大 。”
尽管如此,钟鸿钧坦言,长期以来,经济学界和社会都对官方公布的各类宏观经济数据的含金量有质疑之声。
“方法上的国际化并不意味着数据的可信性,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这些统计数据的分项来源和统计方法,或者说最终的统计结果是如何得出来的。(统计部门)应该给学界和社会提供一个更加公开、透明的操作流程,从这点来看统计局的工作仍是滞后的 ” 陈波对本站新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