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省份养老金已入不敷出 专家:扩大征缴面推动全国统筹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日,人社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发布了《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5》(下称《报告》)。报告显示,城镇职工与城乡居民两项养老保险累计结余近4万亿元,但养老压力仍在持续加大。
《报告》显示,我国的职工养老保险抚养比继续下降,已由2014年2 .97:1降至2 .87:1。这意味着,不到三个人要“养”一个人,年轻人养老压力正持续增大。各省份中,广东地区的企业养老保险抚养比以9 .74:1位居全国之首。
从2012年以来,我国的养老金可支付月数也在下降。《报告》指出,我国可支付月数由2012年的19.7个月下降至2015年的17.7个月。其中,黑龙江、吉林、青海、河北、辽宁、陕西、天津、湖北8个省市和新疆兵团的可支付月数在10个月以下,黑龙江的企业养老金可支付月数仅1个月。
相比2014年只有三个省份的养老金收不抵支,2015年的情况显得更加不理想。去年,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陕西和青海等六省份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当期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
虽然从“账面”上看,一些省份由于人口老龄化、历史欠账以及经济发展等因素导致养老金入不敷出,不过专家表示,目前并不需要悲观,国内养老金收支的整体情况还未到失衡的局面。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章晓懿告诉本站新闻记者,从全国层面来看,养老金收不抵支的情况并不严重,因为有些省份有结余,有些省份入不敷出,总的来说,养老金收缴的总量还是大于支出。
“我国不同省份的养老金收支情况有所不同,广东省的情况比较好,人口相对年轻,经济比较发达,不存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不过在老工业城市的情况显得不太乐观,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很严重,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也不是很好,影响到交费的基数和交费的人数。”章晓懿说。
《报告》还显示,缴费人员占比七年连降,去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中,企业部门缴费人员占参保职工人数的比重仅80.3%,企业部门缴费人员占参保职工人数的比重自2009年以来已经连续七年下降,2009年缴费人员占比达87.7%。而在职工人数与退休人员人数占比方面,24省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副院长郑春荣表示,参保率低是当前人社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城镇还有很多个体户、农民工没有参保,这些人是社会保险的生力军,若将他们纳进来,养老基金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也能为他们的未来建立保障。
人社部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2011年达到峰值,当时是9.25亿人,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比2011年下降345万,预示着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快要结束。接下来的几年内,出生在计划生育国策实施之前的“60后”将相继退休,养老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我们不仅要关注短期内的养老金收支问题,更应警惕长期的收支不平衡问题,特别是老龄化高峰将要到来,人社部门应未雨绸缪,对当下的社保制度和养老制度进行调整。”郑春荣对本站新闻记者说,制度的改革要有一个提前量。
郑春荣认为,目前仍有一些人认为交社保没什么用,所以社保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提高制度的吸引力,让民众早参保、多缴费,减少短期参保行为。此外,还要规避征管上的疏漏,可以发挥税务部门的专业征管能力,让社保缴费和个人所得税联动。
“如果要从养老保险中得到好处,大家就需要认同这个制度。对于民众来说,个人账户更能体现效率的作用,制度上应向个人账户倾斜,让交得多、退休晚和交得长的人明显得到好处,使民众更有积极性去缴费。”章晓懿说。
章晓懿还表示,由于国内不同省份的养老金收支情况差异较大,目前养老基金仍处在省级统筹的层面,因此提高统筹层次是接下来努力的方向。
“对于东北三省,人口老龄化很严重,工业上也没有新的增长点,仅仅通过自身的调整很难解决养老困局,这个问题应该通过全国统筹来解决,”同时她指出,在全国统筹的情况下,也要防止个别省份搭便车的行为,以免打击贡献大的省份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