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 > 中国将以奖代补试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 学者:应扶持专业机构

中国将以奖代补试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 学者:应扶持专业机构

中国将以奖代补试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 学者:应扶持专业机构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其中最受关注的当属被国家定位为养老服务体系基础地位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

近日,民政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计划选择一批地区进行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中央财政将安排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对试点城市给予奖励资金。9月15日前试点城市名单将正式公布。

近年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在不断加深。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中国人口老龄化呈上升趋势。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6.15%,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47%。而在联合国的定义中,国家人口老龄化的标志是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7%时。

据统计,到2050年,中国将步入超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总量超过4亿人,60岁以上人口比重将超过30%,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养老问题逐渐成为社会聚焦的热点问题。对于我国养老政策方向的定位,“十二五”规划纲要曾指出,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而在“十三五”纲要对机构养老在整个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定位有了重要变化: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从“机构为支撑”到“机构为补充”,一词之变折射出我国养老政策的新思路,“十三五”乃至更长的未来时期,养老政策将更关注社区小型养老机构发展。

“社区提供服务最早是政府为主,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在参与,现在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人的需求越来越多,应该让政府和社会市场共同参与。”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章晓懿向本站新闻介绍:“完全靠家庭养老不接受社区服务,对很多家庭来说是不可行的,并且公民有接受公共服务的权利。”

《通知》明确,中央财政给予试点城市资金支持地方结合当地实际将资金用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业发展的7个重点领域:包括培育和打造一批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的龙头社会组织或机构、企业;探索多种模式的“互联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完善和促进居家和社区的医养结合服务等;支持养老护理人员队伍建设。

“社区三大主打服务是上门照料、上门清洁、助餐点,日托中心。在日托中心中,有一部分社会化有专业社会组织运行,能够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另一部分实际上还停留在老年活动中心的水平。真正能够接纳失智失能老人的日托中心数量有待提升。”章晓懿说。

此外,在上门服务方面,章晓懿指出:“民政推出的上门服务停留在清洁卫生的层面,现在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会提供一些专业化的上门照料,比如上门康复、护理,相对应的人力成本也很高。政府应该出台一些政策对这些针对老年人的专业服务机构进行扶持,如果完全按商业市场化规律运行,只能解决一部分收入较高人群的养老问题。真正需要的未必能享受到这样的养老服务。”

对于试点城市的选取,据财政部官网消息,此次申报采取省级向民政部和财政部推荐1至2个城市,再由民政部、财政部组织专家依据试点条件对申报城市进行打分和排序,按照突出典型引路,东、中、西部统筹安排的原则,确定试点城市名单,并于9月15日前向社会公开。

为使资金充分发挥效益,此次试点中央资金将用以奖代补形式。《通知》规定,对试点地区,中央资金将采取当年预拨60%,次年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进行结算。

对于考核结果较好并达到一定标准的地区,拨付剩余的40%结算资金;对于特别好的地区,将在拨付40%结算资金的基础上额外给予10%奖励,并在下一年度增加该地区所在省份的试点地区数量;对于考核结果较差,未达到一定标准的地区,将根据其得分情况扣减部分或全部补助资金,并取消当年乃至今后的试点资格。

“除了社区养老本身,更值得重视的是社区养老怎样和机构养老、家庭养老有机结合,就是持续照料问题,人的身体、失能失智的情况就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制度还是需要一个整体考量。” 章晓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