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马寻花,流光抛撒|从莱明顿山上的香格里拉到阳光之城布里斯班
我被一阵叽叽喳喳的鸟鸣声吵醒,拿过闹钟一看,时针刚跃过6点。“这自然闹铃来的还真及时。”我心里一阵嘀咕,翻身而起,因为不想错过一大早的观鸟之旅。
清晨的奥莱利山庄(O’Reilly),阳光已经均匀地洒向了每个角落,空气里明显混合着泥土和青草的芳香。山庄位于风景如画的莱明顿森林公园,沿着蜿蜒的山路而上,在海拔1000米高的山顶排列着造型奇特、让人一见倾心的别墅群,其中的一处就是我的临时住所。
奥莱利山谷的美让人惊叹。
我来到户外,深深地吸了口气,感觉到整个肺部都充盈着鲜氧,精神顿时为之一振。沿着特别铺设的观鸟小径一路前行,蜿蜒曲折的木板道一尘不染,两侧茂密的树林里仿佛隐藏着无数的秘密。各种高大挺拔的树木被绿藤蔓萝缠绕着,像是情人互拥着共舞一曲热情奔放的探戈。忽然,我的眼前闪过一片影子,待我定睛看时,原来是一只鹦鹉落在了枝头。鲜艳的羽毛衬托下,它昂起头颅,发出咕咕的声响,不知是在抗议我们的打扰,还是在暗示我们它还没有吃过早饭。这片林子里的鸟类数量众多,性情各异,有的乐于同游客一起玩耍,有的则羞于见人。走上几十步,路边就竖立着一块小牌子,介绍这里的一种鸟类。我仔细地一一看过去,发现所有的鸟儿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羽毛无比漂亮。
观鸟小径
这些鸟儿选择在这里安家绝对是天大的福气。莱明顿森林公园风景如画,距离澳大利亚第三大城市布里斯班也仅仅不到两个小时的车程,也是整个黄金海岸地区最大的国家原始森林公园,总面积超过了200平方公里。站在奥莱利山庄别墅宽大的阳台上,放眼眺望,大面积的郁郁葱葱正是这里独具特色的亚热带原始雨林。“这里可是世界自然遗产!”引领我们参观的丽莎提醒道。丽莎来自美国的俄勒冈州,5年前来到这片雨林,志愿为游客讲解。回美国后日思夜想,觉得还是难以割舍对这片土地及此地众多生灵的热爱,重新回到这里。
在树顶看到的景色。
阳光慢慢炙热起来,鸟儿们更加活跃,叽叽喳喳地唱个不停。林子太密,视线也不时被阻挡,看不真切远处的情形。丽莎像是看出了我的心思,指了指前方,说:“等一下,前面有更妙的。”我循着她的手指看去,在超过200年树龄的镂空绞藤无花果树的掩映下,出现了一座吊桥。难道要来一场树顶漫步?我站上了晃晃悠悠的由厚木板铺设的桥面,视野顿时开阔起来。虽然离地面已有20多米,但吊桥的两侧,游客也只是沿着树干行进。吊桥曲曲折折,沿着不规则的路线在树林中穿行,不时有不知名的飞鸟掠过。向上看去,树顶在10米左右的高处。正寻思能否来个“一览众山小”,拐角处就出现了一副旋梯直达树顶。我忙不迭地手脚并用向上爬,顶端空间有限,只能容纳两个人,但我的眼睛却像是吃了冰淇淋,画面美的不想眨眼啊!
奥莱利山庄的主人是莱明顿山的一个传奇。1911年,奥莱利家族的两个家庭一共8个男丁从爱尔兰漂洋过海来到这里,从政府手中买下土地并开始经营牧场,为当地人提供牛奶。他们用板斧、刀锯和挂钩日夜披荆斩棘,整理荒地,种下草籽,修建围栏,开始营造他们的澳洲梦,但生活还是日益艰难。无奈之下,他们做起了向导,带领慕名来此观景和看野生动物的游客到处游玩。苍天眷顾,1918年的一次接待大型旅行团的经验让奥莱利家族决定正式进军旅游业。近一个世纪的传承开拓,当年简陋的旅舍已转身成了拥有60间山景房和48栋豪华别墅的度假山庄。
在泳池内眺望山谷。
我泡在游泳池内,水有点凉,眼前便是开阔的山谷。谷内雾气渐浓,几束光线穿透了厚厚的云层。“彩虹,彩虹!”泳池内的小孩惊喜地尖叫起来。左前方的一条瀑布直挂山谷,轰隆隆的水声隐隐传来,像是一曲澎湃的交响乐。我晃动着红酒杯,依稀能够看见奥莱利家族成员当年挥汗如雨的身影。泳池边不远处的草坪上摆放着一架小型飞机。它记载了这个家族另一段感人的故事。
当年失事飞机模型。
为当年的救人英雄塑像。
1937年2月,一条惊人的消息传来:一架从布里斯班起飞至悉尼的客机失踪了。奥莱利家族的本纳在事故发生后的第五天从兄弟那里得知了这个消息,立即决定去麦弗森山上寻找,因为他知道那是航线会经过的地方。他在密林里徒步了一整天,晚上就背靠大树休息,到了第二天爬上高处,发现几公里外的雨林有火烧的痕迹。“如此潮湿的环境,怎么会有山火?”
于是,本纳穿过山谷,细细搜寻,终于发现飞机残骸。令人惊讶的是,还有两位幸存者——约翰和祖贻。他们告诉本纳,另一位幸存者维斯已经自己离开求助了。本纳安顿好两人后去搬救兵,半路在瀑布边发现了维斯的遗体。他找到一群农民和一位医生,在雨林里生生开出一条16公里长的小路,将幸存者救了出去。从此,奥莱利一家被广为称颂。
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把我从思绪中拉了回来。我扭过头,发现一对大大的眼睛俏皮地盯着我这个陌生国度来的游客。原来是小袋鼠!没想到,和澳洲大使的邂逅竟是如此的不经意。小家伙一边在地面搜寻着食物,一边悄悄地瞟来目光,棕色的皮肤油亮光滑,它的动作小心翼翼,完全不像一旁的澳洲火鸡那么肆无忌惮地横行。
我还记得澳洲同伴告诉我的话,“这种火鸡肉在水里煮上七天都不烂。”我当然没有那么好的胃口,但亲身经历这种动物与人在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真心羡慕在此长期居住的人们。
悠闲自在,到处走来走去的火鸡。
训鹰师在为游客表演。
夜色来临,我们一行人去拜访一群特殊的东道主,当地大名鼎鼎的萤光虫,它和我平时见过的萤火虫可不一样。萤火虫发亮是因为身体内有一种叫虫荧光素梅的物质,接触氧气后就能发光,但不会飞的荧光虫不同,它发光完全就是为了捕食。荧光虫把窝修得像一根圆管,在管的出口吐了二三十条像钓鱼线一样的细丝,再把它们连成一张网。
到了晚上,它就趴在上面发光。而昆虫都有喜欢亮光的习性,尤其是在漆黑的雨林,哪里有光就往哪里飞,结果自投罗网就成了荧光虫的美食。我高一脚低一脚地跟在队伍后面,在黑漆漆的密林深处站定在一片黑色岩壁上,只看见莹莹的绿光若隐若现,好似天上的银河一瞬间挤到了一起,真是壮观!导游骄傲地宣布,这种荧光虫全世界除了这里,只有在塔斯曼尼亚岛和新西兰才能见到。
用滑索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亲近这片雨林。
走出雨林,夜色如洗,我忙不迭地寻找挂在空中的十字架,那是南半球特有的天象景观——南十字星。如果你留意观察南半球国家的国旗,你就会发现它的身影。当然你也可以拿一张50块钱的澳币看看,那个透明窗户上的图案就是可以让你靠得最近的南十字星。如此美景,也正配得上一场美梦!
布里斯班河上的烟火。
烟花持续在布里斯班河上绽放,将河岸两侧观礼的人群脸庞照得五彩斑斓。这是澳大利亚国庆日的夜晚,整座阳光之城都沉浸在一片欢腾的气氛中。这里同莱明顿不同,到处是人。我挤在人堆里,眼前是迷人的南岸区。巨大的摩天轮缓缓地旋转,河畔的城市沙滩上,大人小孩们在夜色掩映下嬉戏,小贩们卖力地吆喝着他们的商品,帅小伙和他们的姑娘们扭动着腰肢,邀约这无边夜色和美景一起来一场酣畅淋漓的舞蹈。
虽然停留短暂,我已经能够充分感受到这座阳光之城的魅力。之所以有这样的雅号,是因为这座澳洲最大的海港城市一年中有300天以上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这座城市的名字源于殖民时代新南威尔士殖民区总督托马斯·麦克都格·布里斯班,正是他命名了布里斯班河。我沿着河岸走去,一侧是静静流淌的河水,另一侧是喧嚣沸腾的人群。
在一处开阔地,有一组巨大的字母雕塑,拼凑出布里斯班的英文全称(Brisbane)。每一个字母都有两个人那么高,呈现不同的颜色。游客们尽情发挥着想象力,在雕塑前摆出不同的姿势留影。这是2014年G20峰会留下的纪念物,如今已成为这座城市的地标。这些不同颜色的字母也提醒着我这座城市有非常丰富的人口构成。虽然占据大部分的人口祖先来源于澳洲本土、英国和爱尔兰,然而来自中国、越南、意大利、希腊等国家的移民也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布里斯班的地标性雕塑,由其英文字母组成。
其实,大多数人绝对不会想到这座崭新的现代化都市最早是澳洲最大的殖民地监狱。摩尔顿湾是她最早的名字,约翰·奥克斯力(John Oxley)是第一位探访这里的欧洲人。1824年,新南威尔士殖民地的行政长官决定建立流放营地。5年后,这里关押着1000多名囚犯。又过了10年,当地政府才允许开放这片土地用于开荒。大门打开后,前来淘金的人也越来越多,这里富饶的土地和物产吸引着那些向往新生活的人们。随着1842年监狱关闭,囚犯被移送到其它地方,布里斯班终于成为自由定居点。这是一个标志性的年份。
布里斯班街头有趣的雕塑随处可见。
更多丰沃的土地和牧场被发现,牧民们也赶着他们的牲畜加入了新移民的大军。如今,在山谷中留存的圣约翰和全圣教堂便是明证。大量的建筑拔地而起,城市中心的街道则按照棋盘规划迅速扩张,东西向以女性名字命名,南北向则用男性名字。第二次世界大战又是这座城市加速发展的契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处于南太平洋战区,麦克阿瑟将军把他的指挥部放在了这里,布里斯班成了大量澳大利亚和美国军人的临时家园。
布里斯班河流淌过这座美丽的城市。
运动也是这座散发阳光魅力的城市的精髓。漫步街头,到处能看见身形矫健的跑步者和骑行者。公共游泳池随处可见,怪不得这里盛产水中好手。从布里斯班出发去冲浪天堂黄金海岸只需要50分钟车程,而去另一处度假胜地阳光海岸更是仅需20分钟。因此,居住在布里斯班的人们到了周末,便举家出游,享受阳光和沙滩。1982年的英联邦运动会和2001年的世界友谊运动会后,这座城市的运动形象更加丰富。
这座城市一年有300天以上阳光明媚。
我查阅了资料,发现这座城市的管理者独具慧眼,为其将来的发展做了很好的规划。在未来的10年至20年内,布里斯班估计可以容纳1000万人口,其现有优越的基建设施和绝佳的天气和环境都让这个数字成为可能。怪不得房产中介看到我这张黄色面孔时,都会热情地上来打招呼,把我当成潜在的投资对象了。可是,谁又会不动心呢?仅仅是逛一逛这座城内的近170处公园,你就会有同感。一年四季,绿草如茵,花团锦簇,展览会、音乐会以及各种庆典轮番上演。若是沿着布里斯班河游走,仿佛是随着一条明亮的缎带,从山峦天际之间缓缓飘下,流过铺红缀绿的原野,蜿蜒曲折,在市区里绕了几个S形后,又飘然隐没在远方的山谷里。你还可以来到城中的蓄水大坝,这里风巧玲珑,错落有致,沿岸的草坪上鸟语花香,一派诗歌田园风光。
我决定去尝尝这座城市的美食,美味新鲜的海产自然是我的首选。泥蟹、小龙虾和生蚝是布里斯班的传统佳肴,无论用何种方式烹饪,都鲜美无比。昆士兰传统肉派则是另一道良心推荐。享用传统方式烘制的点心,口味甜咸荤素皆有,量足味美,再也没有比大快朵颐来得更酣畅自在了。当然,除了本土美食,你还可以尝到各国料理:日式、韩式、港式、台湾及东南亚地道美食,当然还有咱大陆佳肴,一应俱全。佳肴必然配美酒。作为昆士兰州的明珠,布里斯班出产的葡萄酒具有特殊的水果味。在这座城市的周围有大约1300公顷的葡萄酒庄园,你可以驱车前去畅饮,也可以边参观边就着纯正的炭烤披萨品尝最新出产的美酒。
除了美景、美食、美酒,布里斯班的文化展览一样别具特色。
布里斯班双年展作品。
作为曾主办过世界博览会的城市,布里斯班无疑拥有多元性的文化和开放的心态。各国的艺术家趋之若鹜,前来参加这里永不歇息的展览,而那些更活泼好动的街头艺术家则魅力四射,随时能在街边跳上一段踢踏舞,或是演绎一段维瓦尔第的《四季》,或是来一段让人难忘的街头魔术,或是装扮成小丑,逗得孩子大人们开怀。
走在街道或布里斯班河的两岸,你不会见到纽约或伦敦的那种行色匆匆,也不会感受到华尔街或红磨坊的那种紧张和喧闹,有的只是恬淡自如的脚步和春风拂面的微笑。“莫听穿林打雨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这座太平洋沿岸的阳光之城,我发现自己的呼吸舒缓起来,脚步也渐渐轻盈,心情也如阳光般更加明朗了。
多元文化和开放心态让这座城市充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