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头90度看香港,我竟然忘了你的拥挤
严格的线条对称,和民居里存在的杂乱无章的空调、窗户以及挂晒衣物的对比,蓝色的天空和淡黄色外立面的对比,给人一种强烈的反差感。
香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不是个新鲜或者陌生的地方了。记得某天曾经忽然在电台里听到艾敬的那首“我的一九九七”,熟悉的旋律和歌词,心里一算香港回归已经过了近二十年,“一九九七快些到吧,我就可以去香港啦”这句歌词已经成为了永远的历史。
利用幕墙的金黄色,以及幕墙中的倒影,加大黑色线条的纵深感,引导观者将视线集中在画面中央的一线天般的蓝色天空,恰好也形似某著名汽车品牌的标志图案。
因为工作关系,每年都有一两次机会去香港。从罗湖口岸跟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入关,买张八达通坐上地铁来到红磡,就踏入这个依旧繁忙的大都市。无论是走在中环的商业区,还是旺角的老街道,我总是很惊讶于这个城市的面貌,英国人把这个小岛开发到了极致,又保留着中国传统的市井气,就好像打扮入时穿着光鲜的高挑女子,却是平易近人谈吐可亲。
圆形结构的民居在香港是比较少见的,从下往上拍摄这幅照片,犹如困在深井,渴望自由。
我喜欢穿梭在那些鳞次栉比的高楼下,看着忙忙碌碌的人在忽红忽绿的路灯下来来往往,如同这个城市生机勃勃的脉动。早上睡个懒觉,起来去美心皇宫排个队吃早茶,下午在老街散散步,喝杯凉茶,来一份双拼饭,晚上去兰桂坊点杯啤酒,和各种肤色的人一起看场球赛,这就是香港的惬意生活。
巨大的蓝色十字架,和金黄色的楼宇构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提高建筑物的边缘锐度对于建筑题材照片非常重要,后期通过动态模糊滤镜对云层进行适当处理,构建出动与静的反差。
即便今天内地有了越来越多的摩天大楼,但香港接天蔽日的商业区仍然震撼。某天,我站在铜锣湾的繁华街道,抬头仰望,天空被身边的几幢摩天大楼挤压得让我惊讶,大厦的轮廓把无云的天空分割成一块块几何图案,那一抹抹蓝色很是耀眼夺目。
遇到不完全对称的建筑,也可以通过画面的缺失留下视觉上的想象空间,这就要对构图进行重新审视,这样的情况下对称构图可能就不适用了。
我在想,人类的祖先在几百万年前从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走出来,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后,历尽千幸万苦进入平原,开始新的生存方式,最后我们用自己灵巧的手创造出另一种“森林”——钢筋混凝土城市,并在这里赖以生存和繁衍,这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利用光线的强弱,突出画面的主题线条和视觉中心,同时对于对称画面的节奏变化也有很好的作用。
大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人喜欢站在高处俯瞰城市,而我也许是因为恐高,很少登高望远,尤其是在这样的大城市中。可这次,我决定站在城市里向上看,因为这个角度让我更实际和坦然地接受自己的渺小。
在天气不好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云彩的形状和影调,通过改变建筑物的色调、明暗、冷暖来营造特殊的气氛。
而且,当我将相机的广角镜头向上构图时,这些高大的建筑物所呈现出来的图案总是超出我的想象,它们的线条随着我的移动而产生方向,有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效果让我激动不已。
地面的前景对于建筑物尤其是仰拍角度非常重要,路灯、指向牌、人物等等都可以很好地作为参照物,既可以引导视线也可以强化线条感。
香港的老民居,是名副其实的“蜗居”,经典的像爱民邨、励德邨等,都是密度极高,结构也颇有特点。站在这些民房的天井里向上看有限的一小片天空,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就是井底之蛙。
夜晚的时候是拍摄民居建筑的好时段,天空从高光变成了暗部,利用灯光的作用更好地表现内部结构的特点,记住三脚架是一定需要的。
常年生活在这种环境的香港市民,能够保持良好的人生观念,甚至可以用自嘲的方式笑对人生,比如周星驰在电影中的各种角色,就代表了这样的处世观。
要细心观察头顶的天空,利用被建筑物勾勒出来的一些特殊形状,拍摄出不一样的建筑仰拍作品,往往让自己和观者都脑洞大开。
虽然内地的高楼大厦规模早已超过了香港,但中环、金钟、铜锣湾的密度与高度仍然让每个来到这里的人目眩神迷。头顶的一线天连接着一幢幢摩天接踵的商业写字楼或者酒店,承载着着香港发展的未来。
白天拍摄建筑物,天空的亮度往往过高,后期要利用分区调整,将天空与建筑的明暗反差调整到合适。
这里的天际线规则有序,向上看去很容易找到十字架、三角形甚至是正方形的天空图案,拔地而起的大楼上的明亮幕墙,反射着天空或者临近高楼的清晰倒影。
要注意建筑物外立面的线条与颜色,不光是建筑结构的线条,还有装饰性的花纹以及门窗等。
不能否认的是,这样的一组照片“向上看香港”仍然有一定的压迫感,不过我看到更多的是这些建筑背后香港人的力量与智慧,香港人的隐忍和渴望。
充分利用幕墙上的倒影,以及外立面上的线条,可以构筑出亦真亦幻,似真似假的画面。
如果你下次再去香港,不妨也偶尔停下脚步,抬起头来,向上看香港。
后期调整中,建筑仰拍适当降低色彩饱和度,营造出“性冷淡”风格的高逼格,可以使作品显得更“新锐”一点。
拍摄提示:
广角镜头和中焦镜头都可能用到。在室外拍摄建筑物,中焦镜头更方便构图,在室内,广角镜头对于狭窄的空间有更大的视野,画面也更有冲击力。大部分民居的一层都是可以进入的,如果需要到民居高层,如果没有居民的同意是不可以的。如果携带三脚架,可以用小光圈获得更好的景深范围,画质也更好。
古老建筑元素和现代元素的结合与对比,在同一画面中凸显香港的历史变迁。
为了获得尽可能大的取景范围,可能需要躺在地板上进行拍摄,建议使用实时取景模式通过相机显示屏进行观察构图。如果有可活动显示屏会更加方便,可以坐在地板上进行调整。
这是摄影人比较熟悉的“宜昌大厦”,犹如蜗居般的民居,在夜晚被五彩缤纷的灯光营造的犹如梦幻之地。
为了确保画面的对称性,相机镜头的位置要很精确,其次要仔细检查画面中线条的位置和方向,尤其要小心畸变,要获得最完美的画面需要耐心的反复调整。
用一点点光线改变画面的完全对称,打破画面的平衡。
白天,由于天空和室内环境的光比过大,需要做包围曝光,后期进行图层叠加以保证画面从高光到暗部的细节。
这是香港某艺术中心的一个天桥,特意将线条进行对角线构图,后期简化画面的色彩,降低对比度,产生出这样一种“超现实”感觉。
撰文、摄影:ZT周三哥